吉他琶音的正确弹奏方法|吉他音阶与琶音的正确演奏方法

来源:名资汇网 作者:caiji007 2023-12-02 08:05:00
分享到:

  吉他作为世界三大乐器之一深受大家的喜爱,那么大家知道吉他音阶与琶音的弹奏方法是怎样的么?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相关知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吉他音阶与琶音的正确弹奏方法

  一。手指要弯曲,以指尖部位触键。触键时,除大姆指尖外,其它指尖与键面成90度直角后倾少许的基本垂直角度。触键时,各手指最前端小关节要挺立,形成向外支撑的弧形状。

  弹琴时手指要有一定硬度,弹出的音才会结实,有力.而指尖要有硬度,手指小关节就必须挺立;如塌陷,一定松软无力,也就弹不出充实的声音.这就是手指小关节要挺立的原因。

  弹琴时,指尖触键时间越短,琴音的泛音震动延留也越长。一般人弹琴如手指弯曲,指尖反应力会比手指平直更敏捷,触键时间也就能比手指平直更短,这是手指要弯曲的又一原因。

  二。弹琴时,手指要抬高,每个指头弹每个音之前、之后都要抬高,暂间隔不弹的指头也要抬高。抬时,手指要保持弯曲。

  弹琴时手指抬高,指头才能距琴键一定距离,才可产生足够的惯性力,弹出结实有力的声音,使声音有足够的泛音震动延留。再者,练琴时手指抬高,还可加大指头的动作量,增强手指弹奏机能的训练效果。这就是手指抬高的原因。

  三。以手的掌关节为发力点

  要以手指与手掌相交处的掌关节为弹奏的主要发力点。掌关节要发出足够的力量,必须做到:

  1。动作敏捷;

  2。动作幅度尽量大;

  3。动作用力。

  四。弹音阶与琶音,手指要用力,手腕和小臂要放松。

  手腕和小臂这两处弹琴最易紧张,酸累的部位,要尽量放松。这方面,不少人都遇到一个矛盾:手指用力,手腕和小臂即下意识地随之用力和紧张;手腕和小臂放松,手指也随而软弱无力。要尽力协调二者的关系,使前者用力,后者放松。这一课题较难,但必须解决。

  五。弹音阶与琶音,要用手指处自身的独立力量,切勿用手腕、小臂来加压、加力。

  不少人弹奏,由于手指无力,一味用手腕、手臂加压、加力,这就往往产生两种不良后果:一是手腕、手臂因而酸累不堪,致难于持续弹奏,个别严重者甚至把手弹坏,变成所谓职业病;一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即由于的手指无力而借助手腕、手臂;又由于借助手腕、手臂,手指养成对借助手腕、手臂的依赖性,自身之力就总练不出,总要借助,依赖。衡量借助手腕、手臂有无加压、加力的外观标准,是看弹奏时手腕和小臂有无强烈抖动。如抖动强烈,则表明在加压、加力;反之,如加以约束使之强烈抖动不得,则失去加压、加力的可能。因此,克服手指因无力而借助手腕、手臂这一毛病的有效办法就是,弹奏时严格约束手腕和小臂的强烈抖动,便手指在无外力借助下自行活动,逐渐练出独立功力。

  人体手臂的大多处,即手掌、小臂、大臂乃至肩,弹琴都有可能酸累;唯有一处,就是日夜不停地弹,也永不会累,就是手指。因此,只有当手指练出充分独立功力,弹奏不须依赖其它外力,弹琴才能持久、自如,才能弹好。

  六、弹音阶与琶音,手掌、手腕和小臂要大体成一直线,并与键面基本平行。

  手腕最好略低于手掌,而绝不可高于手掌。因为,有条规律:手腕略低于手掌,弹出的音就能结实、有力,果粒感强;而手腕高于手掌,弹出的音必轻飘、模糊、缺乏果粒感。当然,有些乐曲中的音阶或琶音织体,音乐表现特别要求轻飘或模糊的效果,手腕只得高于手掌来弹,这是特定情形,另当别论。

  有些人弹琴,手腕高出两边的手掌和小臂,像个驼峰。还有些人除此另加手指不弯而直伸,像只爬行的*龟,弹出的音也模糊不清。这些坏毛病都必须纠正。

  七、弹音阶与琶音,手背内、外两端高低要大体相等,整个手背呈基本水平状。

  人的手指中,四、五指最弱,不少人弹琴因四、五指无力支撑,致手背外端四、五指处向外下斜塌陷,形成手背内高外低,四、五指弹出的音也因而软弱模糊。这样,还往往形成一种恶性循环:四、五指无力致手背外端下陷,手背外端下陷,又压住四、五指,使之不能充分抬动,而练不出自身力量,致手背外端下陷得不到改变。克服这一恶性循环的办法是,弹奏时严格限制住手背外端下陷,甚至在使用四、五指时,有意识地将手背外端微微提高,给四、五指以足够空间充分活动,使其力量慢慢练出。四、五指充分抬动,弹出的音就能清晰、明亮、有力了。

  八、弹音阶与琶音,大指前半截应自然向里微微弯曲,后半截与手掌要稍有间隙。

  有些人弹琴,大指前半截不向里弯,而向外逆撇,后半截与手掌紧紧并贴,这种姿势完全违反生理自然。大家可以试试,大指若外撇,不仅大指本身紧绷、僵硬,连手的整个内侧半边也必然紧绷、僵硬。

  九、弹音阶与琶音,手指、手掌,特别是掌关节处都要凸起、挺立,整个手,形成一个自然形态的架子、模子状。这个架子、模子既不能紧绷、僵硬,又不可松垮、散软,而要松紧、软硬适当,呈自然状态。

  有些人弹琴,手绷得又紧、又僵、又硬,像只铁爪;有些人弹琴,手松垮垮、软棉棉、像团棉花,都是不对的。

  十、弹琴,包括弹音阶与琶音时,整个手臂要置于自己感到适当、舒适的自然位置。

  有些人弹琴两手肘、两臂紧紧夹着身子。也有些人弹琴两手肘、两臂过分外撇和高悬。这都是坏习惯,应纠正。

  十一、弹音阶与琶音,右手往上弹或左手往下弹时,两手大指每弹完一个音后,应即刻向内弯曲收进掌心下。

  大指收进时,须做到几点:

  1。松弛、自然、不可紧张、生硬;

  2。在下个弹奏手指弹奏之时同时收,不可迟后;

  3。果断迅速收,不可迟疑、缓慢;

  4。一收到底,不可只收一半;

  5。收时,手腕高低不变,手腕不可拱起。

  为什么大指要收进呢?因为音阶与琶音中要用大指弹的每个琴键之间,隔有其它琴键,而且互有一定距离大指每弹完一琴键后,如收进,其再弹下一琴键时,恰到下一琴键位置,就能从容弹出。如不收进,该弹下一琴键时,大指尚在原琴键处,离下一琴键还有一定距离,只能生拐硬跳去弹。大指一次次生拐硬跳去弹必带起手腕和小臂一下下摇晃拐动,非但样子难看,弹出的音也是一团团的。对于大指要收进这一重要要求,许多弹琴者都忽视未顾,甚至根本不知。特别提醒大家要重视。

  十二、弹音阶与琶音,右手往下弹或左手往上弹时,两手三或四指继大指之后弹时的抬高动作,要切实做出。

  因为,这里三或四指弹时,要交叠越过大指上方,跨度较大,动作较难。不少人弹到这里,往往困难,而只顾使三或四指弹对位置、发出声音,对于这两指的抬高及相应的弹奏效果则忽略不顾。有些人为使三或四指够到目标琴键,甚至拐动臂肘、手腕一起去够弹,弹出的音混浊、模糊,样子也很难看。

  正确弹法是:大指下弹时,三或四指同时弯曲地抬高,再弹下;三或四指抬高时,掌关节及手掌前端亦一并上抬;而手腕要保持原有高度,勿上拱。

  十三、弹音阶与琶音,手指触键有两条重要准则:

  1。要尽量集中手指触键那一瞬间的力量;

  2。要尽量缩短手指触键那一瞬那的时间。

  为达到后一条,手指下弹时动作要敏捷,弹下后要尽快离键抬起(不针对音阶与琶音的慢速弹奏)。

  很多人都以为,弹琴手指动作中最难、最重要的环节是手头下弹;其实,下弹后指头离键上抬的环节同等重要,而且,从一定角度说,难度还超过下弹。

  以上所说手指下弹后要尽快离键抬起,不针对音阶与琶音的慢速弹奏。因为,慢弹时,手指每弹一键,都要在键上停顿片刻,方可接弹下一键,不可能迅即离键抬起。

  十四、弹奏包括音阶与琶音在内的钢琴技术性单音织体,手的各部位中,以两处最为关键,即掌关节和包括手指小关节在内的指尖部位。

  掌关节的主要功能为:启动手指的弹奏动作,发出手指的弹奏力量,和支配手指的指头变换。

  指尖的主要功能是将手指弹奏的力量传导至琴键,并在此过程中对手指触键进行细微控制、调整。

  一些人弹琴手指技术欠佳,归根结底是掌关节和指尖功力不足。因此,训练手指弹奏技能,应着重掌关节和指尖的训练。使掌关节灵活、有力,指尖坚硬、敏锐。

  十五、弹音阶与琶音,弹奏者在内心观念与自我感觉上,要以每一个音、每一个琴键、每一个手指各为一独立体,音与音、键与键、指与指之间互不依附、混淆、粘连,一个是一个,干干净净,利利落落,清清楚楚。

  人们通常用颗粒性一语形容上逑要求。所谓颗粒性,包括四个特点:

  1。弹出之音如一颗颗、一粒粒,个个独立、凸起、鲜明、清晰;

  2。所弹每一个音,都似有一坚实之芯,声音集中、充实饱满;

  3。触键短促,弹出的各个音,间隙分明;

  4。弹出的每一个音相互均匀、规整、统一。

  民谣吉他有哪些伴奏的基本类型

  (1)分解和弦伴奏类型是将和弦音按一定的顺序依次奏出的节奏织体形式,是民谣吉他中最常用的伴奏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节奏、音区富于变化,有行云流水的音响效果,声部层次的表现力较强。

  (2)整和弦伴奏类型是将和弦音同时或按顺序快速奏出的节奏织体形式。其特点是节奏热烈,和声轮廓清晰、明确且具有力度,适用于表现欢快激昂的音乐风格。

  (3)混合式伴奏类型是综合了以上两种伴奏织体的形式。其特点是节奏、和声富于变化,能突出低音部的进行,使和弦之间流动性得到提高,能更好地衬托音乐的进行。

  (4)和声性伴奏类型是在主旋律进行的同时,用另一与之并行的副旋律对主旋律进行渲染、衬托的伴奏类型,是民谣吉他较高级的伴奏手法,其特点是副旋律所塑造的音乐形象与主旋律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营造丰富、立体的和声音响效果。

标签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 Weibo Article 26 Weibo Article 27 Weibo Article 28 Weibo Article 29 Weibo Article 30 Weibo Article 31 Weibo Article 32 Weibo Article 33 Weibo Article 34 Weibo Article 35 Weibo Article 36 Weibo Article 37 Weibo Article 38 Weibo Article 39 Weibo Article 40